“大人,時代變了?!?/p>
花了一個多星期,我終于把《最終幻想7:核心危機——再融合》通關了。原本,“通關”這個詞應該換成“白金”的,我離白金的確也只有一步之遙,但讓我沒想到的是,這一步之遙差點兒讓我直接對游戲失去興趣——我,合格不死人,亞楠老獵人,熟練褪色者,砍過古達,單挑孤兒,和女武神談笑風生,竟然會在《再融合》的M9-6-6這里翻車。
實際上這Boss設計很簡單,但純靠無腦提升血量和攻擊力加難度,總結起來就是磨人加煩人。而且,一旦我對它產生了厭惡,思想就容易滑坡:反正只剩這么一個任務、一個獎杯了,什么時候打不是打呢?然后,我就把整個游戲都擱置了——反正就這么個游戲,白金不白金又有什么關系呢?最終,我只是在朋友圈里對這個任務冷嘲熱諷一番,直到現在也沒白金……
從這件事中我體會到,假如你想把一個游戲白金,最好就一鼓作氣把所有獎杯都做了,否則一點小波折就會讓思想滑坡,從而完不成預想中的目標。
玩《再融合》的過程中,免不了要吐槽一下制作方Square Enix(SE)。雖然我必須承認,作為粉絲,我對粉絲向作品確實沒什么抵抗力,但我也同意社交媒體上另一位玩家的說法:假如一個人沒玩過《最終幻想7》,那就不要給他或她推薦《再融合》——對方很難從這個游戲里真正獲得什么好體驗。
自己吐槽之余,我也會看看其他人的評價。在粉絲扎堆的地方,朋友們對《再融合》的評價都大差不差。不過在瀏覽過程中,我發現了一件有點意思的事兒:現在提到SE的時候,好像沒那么多人習慣性地加上一個“手游大廠”的前綴了。
我試著回憶SE剛被玩家稱作“手游大廠”的那段時間,那至少要10多年前了。當時,“手游大廠”這個名字隱藏著調侃,而且是不那么善意的調侃——除了曾經成為現象級的《擴散性百萬亞瑟王》等少數作品,SE推出的手游數量雖然多,但都不太用心,大多數時候是在吃IP老本。SE從手游里賺到了錢,敷衍的態度卻令老IP的粉絲們不買賬,一來二去,SE就坐實了“手游大廠”的名頭。
真的不是成見,有時候SE在手游這一塊的操作確實讓玩家很難理解。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個例子是《最終幻想15:口袋版》:這個游戲是《最終幻想15》移植到移動平臺的產物,畫面從主機版的“寫實”變成了低多邊形風格(極端一點說就是縮水),玩法上也做了簡化。這本來沒什么,但不久之后SE又推出了《最終幻想15:口袋版HD》,登陸PS4、Xbox One和Switch平臺……把主機游戲移植到手機上,再把手機版反向移植回主機,SE這一套組合拳就算不是空前絕后,起碼也是屈指可數了。
在那之后,SE出的手游其實也不少,而且大部分沒有跳出吃IP的老路。去年11月爆出的“索尼克之父”中裕司被捕的事件,起因就是中裕司在SE委托開發“勇者斗惡龍”和“最終幻想”手游新作過程中涉嫌從事股票內幕交易。
SE的手游不少,但“手游大廠”被提及的頻率卻有所下降,一方面可能是SE在主機、PC游戲方面有所加強,比如《最終幻想7:重制版》《最終幻想14》以及后續會推出的《最終幻想16》。另一方面,我們也得承認,手游不論是在游戲市場還是玩家心目中,已經逐漸成為主流,至少是主流之一。再直白一點說,當越來越多的廠商靠做手游就能成為“大廠”時,“手游”就不再是一個限定詞:大廠就是大廠,英雄不問出處。
回想起來,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也有10多年了,這10多年正是手游發展的黃金時代,正如互聯網普及推動了網游、頁游的黃金時代一樣。在這段時間里,手游積累了它自己的一套生態,其中有我們喜歡的部分,也有我們不喜歡的部分,但不論如何,手游生態都給游戲帶來了一些新的東西。
即使不談那些一開始就扎進手游開發里的廠商,我們也能發現,許多堅持在PC和主機平臺上做游戲的大廠,也難免投入手游(至少是分出一部分精力),更何況,越來越多的游戲雖然出在PC和主機上,表面上看起來是“單機”“買斷制”,但開發和運營模式都越來越偏向手游化——好比EA旗下的一些游戲,玩家先得花60或70美元買了游戲,才能往里面課金。假如再扯遠些,我們現在熟悉的季票、訂閱制等長期運營的套路,背后也能品出不少手游模式的味道??瘫∫稽c說,我們目之所見的不少“大廠”,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“手游大廠”——就算面子不是,里子也已經是了。
不過,時過境遷,手游式運營乃至手游本身,在越來越多玩家的價值體系里都不再是批評的對象。這是好事還是壞事,目前還無法做出確切的評價。面對如此種種,我們能說的也只是:時代變了。